今天是2025年08月0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铜河号子承古调,青春聚力传乡音—— 大学生实践队扎根乐山铜街子村守护 "三铜文化"

七月的乐山市铜街子村,山风裹挟着大渡河的潮气,掠过村委会门口。85岁的祝光权老人正在擦拭烟斗,身旁“不忘来路,始知归处”红色资源育人实践队赴四川乐山支队的大学生们正仔细校准录音设备 —— 一场跨越代际的“三铜文化”守护行动,正在这座铜河岸边的村落里悄然展开。

千年文脉藏乡野 濒危技艺待薪传

铜街子村所在的铜河流域,自古便是川南航运要冲。秦汉时期邓通在此铸币,千帆竞渡的繁忙航运中,船工们在险滩激流里吼出的号子、山民在田间地头吟唱的山歌、正月里载歌载舞的花灯表演,共同孕育出独树一帜的“三铜文化”。其中,铜河船工号子以其苍劲的节奏呼应水势,山歌《懒翻身》《闹午更》用乡音记录生活百态,花灯调则在正月初一至十五的热闹展演中凝聚着乡土欢腾,三者并称当地非遗“三绝”。

“年轻时,村里的山歌号子能传二里地;如今会唱山歌号子的就剩我们几个老骨头了。”潘全才老人的话道出了“三铜文化”的困境。随着航运式微、生活方式变迁,这些曾浸润日常的艺术正逐渐淡出视野,歌词曲调多靠口耳相传,面临断代风险。

青春力量搭桥梁 数字笔墨存根脉

为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实践队专程奔赴铜街子村,以数字技术与活态传承为路径,开启系统性保护工作。

清晨八点,村委会会议室里,7位平均年龄72岁的老艺人围坐在一起。实践队队员们早已架好摄像机、专业录音麦克风,桌上摊开的笔记本详细列着采访提纲——从号子的调式变化到山歌的即兴创作规律,从花灯表演的服饰道具到技艺传承的代际故事,大学生们带着专业素养与满腔热忱,与老人们促膝长谈。

一声“哟嗬——”破空而出,苍劲的声线里仿佛能听出铜河的浪涛拍岸,让在场者瞬间穿越的场景。除了影音记录,队员们还逐字核对老艺人口述的歌词,用文字梳理出《石榴花儿》等山歌的完整曲谱,为这些“流动的史诗”建立数字档案。

合唱团里融新声 红歌山歌共悠扬

团队坚信,“保护不是把文化锁进档案柜,而是要让它在新时代活起来”。为此,他们精心策划组建“铜河之声”合唱团,将传承“三铜文化”作为核心使命,通过教唱红歌与山歌,让传统艺术与时代精神碰撞出火花。

傍晚的村文化广场,夕阳给合唱团成员们镀上金边。以村民为主体的队伍里,既有曾经做过文艺兵的退伍军人,也有年轻时爱唱山歌的农妇。赵小鹏站在队伍前指挥大家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熟悉的旋律让老人们笑容舒展,乡音混着红歌的余韵在山间回荡,不少村民驻足倾听,眼里闪着光。

薪火相传有新径 青春担当映初心

在铜街子村的十五天里,实践队不仅完成了42段影音记录、整理上万字口述史料,更让“三铜文化”重新回到村民的日常生活。

夕阳西下,铜河的波光里,老艺人的号子与大学生的笑声交织成歌。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不仅守护着一份濒危的文化遗产,更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 以敬畏之心传承文脉,以创新之思激活传统,让乡野间的歌声,永远回荡在时代的风中。

(“不忘来路,始知归处”红色资源育人实践队赴四川乐山支队)

上一篇:南审实践团深耕革命老区 智慧农业技术助力乡村产业升级
下一篇:“数”教乡间——广师大数拓·筑星梦队赴潮州行“种梦”支教与“助梦”政策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