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1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小月亮队深入凤阳调研助力花鼓文化传承发展

2025年7月13日至15日,由许紫璇担任队长的小月亮队一行十人,奔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开展了以“凤阳风华,花鼓陈情——凤阳花鼓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调研分析”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旨在深入了解这一国家级非遗的传承现状,探寻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路径。

凤阳花鼓,起源于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融合了曲艺和歌舞的民间表演艺术,素有“东方芭蕾”的美誉。2006年,凤阳花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传承困境,亟待社会关注与拯救。

实践活动伊始,小月亮队便展开了全面的资料搜集工作。队员们通过网络检索、查阅文献典籍,梳理出凤阳花鼓的发展脉络。同时,走访当地曲艺团,与资深艺人交流,进一步了解其艺术特色与传承难题。据了解,凤阳花鼓最初作为社事娱乐歌舞及劳动之余的消遣小调存在,后经民间艺人传播至各地。其表演形式独特,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分为大花鼓和小锣花鼓,经典曲目众多,如《凤阳歌》《鲜花调》等。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变迁,艺人老龄化、文化生存空间压缩等问题愈发突出。

7月13日,队员们开启实地调研。他们穿梭在凤阳的大街小巷、社区学校,向当地居民、学生发放精心设计的调研问卷,并进行面对面访谈。问卷内容涵盖凤阳花鼓的发展历史、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发展受限因素以及未来发展定位等方面。在与居民的交流中,队员们深切感受到凤阳花鼓在当地百姓心中的深厚情感根基,尽管当下传承艰难,但大家对其复兴满怀期待。

“以前过年过节,总能看到凤阳花鼓表演,那热闹场景至今难忘。可如今,这样的表演越来越少了。”一位当地老人感慨地说。队员们还专程拜访了凤阳花鼓的传承人和相关文化工作者。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肖庆红从事传承工作已30余年,她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凤阳花鼓的艺术特色与发展历程,分享了传承过程中的艰辛与收获。肖老师表示,为让凤阳花鼓重焕生机,她和团队做了诸多努力,如创新编排凤阳花鼓“工间课间操”,将其与凤阳民歌结合,在全县推广普及。

在三天的调研中,团队累计发放问卷[X]份,回收有效问卷[X]份,完成[X]场深入访谈。经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小月亮队聚焦大学生群体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大学生花鼓灯传承意愿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凤阳花鼓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虽多数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对凤阳花鼓了解仅停留在表面,传承意愿受多种因素制约。

团队深入剖析了当前花鼓灯传承与发扬面临的难题,除年轻人兴趣不高外,还存在教育普及不足、宣传推广乏力、创新活力欠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小月亮队从政府、学校、家庭、个人、社会环境以及花鼓灯从业者六个层面提出建议。在政府层面,建议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完善保护机制;学校方面,可将凤阳花鼓纳入校本课程,开展社团活动;家庭中,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意识;个人需主动学习了解,增强文化自信;社会应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从业者则要不断创新表演形式与内容,契合现代观众审美。

小月亮队队长许紫璇表示:“此次凤阳花鼓调研实践,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传承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成果,能为凤阳花鼓传承发展提供新思路,助力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未来,小月亮队还将持续关注凤阳花鼓的发展动态,为其传承与发扬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上一篇:凤阳风华,花鼓陈情——安财学子探寻非遗传承之路
下一篇:安徽财经大学实践团队赴凤阳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