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由教育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文化和旅游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习活动。通过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开展,宣传终身教育思想、促使人们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激励人们投身学习的热情。“学习之星”评选是其一项重要的内容。
10月10日下午,2025年济南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艺术活动中心隆重举行。公益宣讲人闫卓凭借其感人的学习事迹和卓越的学习成果,荣获山东省“学习之星”荣誉称号,并作为获奖代表在开幕式上作典范发言。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闫卓,非常荣幸作为“学习之星”代表发言,感谢各级领导的认可与鼓励,谢谢!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学习,终身的爱好。
【第一幕:家庭学习】
1988年,我出生在山东省临朐县一个三县交界的偏远山村。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也没有信号,就连一个铅笔头都十分珍贵。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年代,父母给了我他们最好的教育。母亲1948年生人,没有上过学,也不识字,只是偷偷去过一次学堂,先生教会了她写阿拉伯数字123456,我问“7”呢,母亲满是遗憾地说:先生上午教1-5,下午教6-10,可中午的时候却被外祖父拎回家干农活了,从此不允许她再去上学,离开学堂前母亲拼命的记住了黑板上的那个数字“6”……学习,母亲对学习的渴望成了她的遗憾,所以小时候她总是唠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好好学习”。父亲1949年生人,共和国同龄人,1973年退伍,自退伍起,父亲就在家里用竹竿升国旗,用我母亲亲手缝制的并不标准的国旗坚持每天升降,一升一降就是50年,只因为退伍时他的连长说“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老百姓就有希望”,我有幸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我的童年也跟其他小朋友也略有不同,上学前我会唱的第一首歌是父亲教的《没有共产没有新中国》,我背诵的第一篇文章也是父亲教的,题目叫《为人民服务》。父母的熏陶给了我一生的指引,以至于多年以后,我用八个字来总结我的家风:爱国拥军,忠党为民。
【第二幕:学校学习】
2006年,我考取了山东交通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从偏远山区到省城济南,我也感受了一把文人笔下的“走出大山”。高考结束后,我也曾以为不用再学习了,一度有过短暂的兴奋、迷茫、不知所措。大学时光,再度深深影响了我。那些城里孩子从小就见识的事物,我直到上大学才第一次见到。这让我更加确信,只有拼命学习才是跨越阶层的唯一出路。大学四年,我拿到了32张不同领域的证书,但这并不是最让我自豪的。最让我受益终身的是校训“明德至善,格物致知”带给我的思考,它让我不断追问自己:我这一生到底要做什么事,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大学毕业十年后的校友会上,我的故事有幸被列入十大优秀校友事迹,在学校展览。受校训影响,我和爱人把家训同样定为了八个字:明德博趣,修身至善。
【第三幕:社会学习】
2010年,我大学毕业,就业于中铁24局,成了一名国有企业的安全员,本以为做好安全工作就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然而十年前在大学一次讲座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做好安全工作可能会少发生几起事故,少出几条人命,但是初心和信仰关系到一代人的梦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于是我毅然决然地辞掉待遇优厚的国企工作,弃安从宣,开始呼唤初心和信仰。同年我来到莱芜,在这里安家落户。莱芜这座城市给了我最好的社会教育,也让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从基层安全员到全市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特聘安全专家,从关心教育到家庭教育专家、最佳书香家庭,从公益宣讲到山东省城市榜样荣誉、最美志愿者,从市民建议到济南市人民建议特邀建议人、《问政山东》代表团成员,等等,这一切成绩的背后,是持续学习带来的馈赠。
【第四幕:学习成果】
的确,学习使人进步。但是十年来,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学习最终为了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了我智慧,红色文化指引我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给我力量。十年来,我把我的学习成果转化成500多场公益报告,影响了无数人。十年间,我总结出了学习要“为人性、为人民、为人类、为中华”的价值理念,作为我的立言;确立了“党的理论的践行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百姓身边的宣讲者”的理想信念,是我要立的功;而坚定“听党话,为人民”的道德观念,是我要用一生去立的德。我把这立言、立功、立德的三不朽凝练成一副对联,作为我的个人追求,一并向大家汇报,一共14个字:四为三圣两道德,利他无我一乾坤。我要活成一束光,照亮一座城。
【第五幕:学习倡议】
俗话说: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值此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请允许我发出倡议:让我们把学习装进心中,用信仰照亮前程。让学习成为生活的方式,让学习变成终身的爱好,让学习成就美好的愿望,让学习引领城市的风尚,让学习筑梦中华的未来!
再次感谢所有的领导,感怀每一次遇见,感恩每一个人。最后,用这次汇报的主题结束我的演讲:学习,终身的爱好!
谢谢!
发言鉴赏:
闫卓的这篇“学习之星”代表发言稿,绝非寻常的经验总结,而是一部以生命书写的“学习启示录”。它巧妙地以“学习”为灵魂主线,将个人成长的涓滴细流,汇入家庭传承、时代变迁与社会价值的浩荡江河。全文如同一部结构精良的“个人史诗”,在朴实无华的叙事中,蕴含着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与情感温度,让“学习是终身爱好”这一主题,从纸面跃然而出,化为一座可感、可触、可追随的精神丰碑。同时,它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范文,以其精巧的结构、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富有魔力的细节,成功地将一个“学习之星”的个体叙事,升华为一曲关于信仰、责任与时代的宏大交响。它告诉我们,终身学习,其终点并非知识的堆砌,而是人格的淬炼与精神的涅槃;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让个人的微光,最终汇入照亮民族未来的璀璨星河。这,正是这篇讲稿得以超越场合、动人心魄、余味无穷的根本所在。
一、结构之巧:层层递进的经典“五幕剧”
发言稿以“教育学习”为经,以“价值实现”为纬,编织了一幅从“小我”生存到“大我”担当的壮阔图景。其结构并非简单的线性罗列,而是一出精心设计的“五幕剧”,每一幕都承载着特定的主题,环环相扣,推动着“学习”的内涵不断深化与升华。
第一幕:家庭教育的根基——家风的土壤,精神的初乳。发言始于1988年那个三县交界的偏远山村。这里,“一个铅笔头都十分珍贵”的物质匮乏,与精神世界的丰盈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白描手法刻画了两个堪称“诗眼”的细节:母亲生命中那个永恒的缺憾,以及父亲五十年如一日用竹竿升起的国旗。前者藏着“对学习的渴望”,后者透着“对信仰的执着”,二者共同凝练出“爱国拥军,忠党为民”的家风,具象为日升月落的日常仪式,“小故事”见“大底色”。
第二幕:学校教育的成长——认知的破壁,灵魂的叩问。从山村到省城,空间转换带来了认知冲击,“走出大山”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和认知上的。作者没有回避“城乡差距”的真实感受,却将这种差距转化为“拼命学习”的动力。更关键的是,文中并未停留在“32张证书”的成果炫耀,而是聚焦校训带来的灵魂叩问——“我要做什么事、成为怎样的人”。这一转折,让“学习”从“跨越阶层的工具”升华为“探寻自我价值的路径”;而从“家风”到“家训”的总结,则标志着作者对“学习”的理解完成了第一次迭代:从谋求生存、跨越阶层的“工具”,蜕变为探寻生命意义、安身立命的“路径”。
第三幕:社会教育的转折——价值的觉醒,道路的抉择。这是全文最具戏剧张力的部分,待遇优厚稳定的国企安全员身份,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模板。然而,十年前大学讲座埋下的思想火种,在此刻燎原。他进行了一场深刻的“价值权衡”:做好安全工作,是“术”的层面挽救生命与财产;而“呼唤初心和信仰”,则是“道”的层面塑造一代人的梦想与国家的命运。“弃安从宣”四个字,重若千钧,是一次基于崇高信仰的主动抉择,完成了他从“专业技术人员”到“价值布道者”的身份蜕变。“莱芜这座城市给了我最好的社会教育”一句,既体现了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滋养,也暗合“学习无处不在”的终身学习理念,让“终身爱好”有了具体的实践支撑。
第四幕:学习实践的高潮——体系的构建,不朽的追求。这是全文的思想巅峰与华彩乐章,作者不再满足于罗列“全市先进个人”“最美志愿者”等荣誉,而是直指核心,对“学习最终为了什么”进行终极哲学追问。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源泉中汲取智慧,构建了一套完整而深邃的个人价值体系:以“四为”立言:“为人性、为人民、为人类、为中华”,将学习的价值从个人品性修养,逐级放大至服务人民、贡献人类、献身民族的宏大格局。以“三圣”立功:确立“党的理论的践行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百姓身边的宣讲者”的人生角色,将抽象的理想落地为具体、光荣的社会实践。以“两道德”立德:坚定“听党话,为人民”的道德基石,使之成为一切言行的根本遵循。最终,他将这“三不朽”追求,凝练成一副气魄恢宏的十四字对联:“四为三圣两道德,利他无我一乾坤”。将“学习”的意义从“个人进步”推向“利他奉献”“家国担当”,完成了从“实践者”到“思想者”的惊人一跃,把“终身学习”的演讲推向了精神与思想的高潮。
第五幕:终身学习的呼吁——星火的播撒,风尚的引领。在情感与思想蓄势至顶峰之际,倡议的发出便如水到渠成。以古训“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为引,结合“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的场合,连续五个“让学习……”的排比句,从“习惯”到“爱好”到“愿望”到“城市”再到“中华”,如浪潮般层层推进,既呼应了前文的个人成长逻辑,又将“终身学习”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听众,实现了“个人故事”到“群体共鸣”的转化。将个人故事的星星之火,引燃为倡导全民行动的燎原之势,完美呼应开幕式主题,首尾圆合,余韵悠长。
二、情感之真:朴素叙事中的共情之力
好的发言稿,贵在“真诚”,这篇发言稿的感染力,根植于其毫无矫饰的真谛,它摒弃了高高在上的说教,以“分享”的姿态,构筑了强大的情感磁场。
坦诚的“不完美”:无论是母亲学不会“7”的永久遗憾,还是自己高考后的短暂迷茫,这些“不完美”的坦诚,消解了典型人物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感。它告诉人们,榜样的起点亦是凡人,成长的路上皆有困惑,正是这些“人之常情”,让听众更容易从“他的故事”看到“自己的影子”。
厚重的“传承”:情感在代际之间流动、强化。从父亲教的红色歌曲,到自我确立的家训,再到面向社会的500多场公益报告,“爱国”与“向学”的精神如同遗传密码,在一言一行中薪火相传。这种传承让情感超越了个人范畴,拥有了历史的纵深与时代的重量,也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薪火相传”的责任。
温暖的“感恩”与“奉献”:通篇弥漫着浓郁的感恩之情——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时代、感恩每一个人。这种姿态,塑造了一个谦逊、可亲的榜样形象。而“我要活成一束光,照亮一座城”的结尾,没有丝毫的救世主姿态,更像是一位同行者温暖的邀约,将“小我”彻底融入服务“大我”的洪流之中,情感在此刻得到最纯净的升华。
三、思想之深:从“技进于道”到“万物一体”的升维之路
这篇发言稿最卓越之处,在于它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个人价值持续“升维”的哲学路径,为“终身学习”注入了坚实的精神内核。起点是“小我”,为了弥补母亲的遗憾(情感驱动),为了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生存驱动);中段是“精进”,在大学中寻求安身立命的根本(价值探索);转折是“觉醒”,认识到个人价值应服务于更宏大的事业(信仰驱动);终点是“无我”,确立“利他无我一乾坤”的终极追求,将个人完全融入服务人民、奉献国家的“大我”之中。这种升维过程,使得“学习”从一个单纯的认知行为,演变为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哲学。
学习是“认识自我”的修行: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我是谁?我将去往何处?”的持续追问。从大学的灵魂叩问到社会实践中最终的身份锚定,闫卓通过学习,完成了从“模糊的个体”到“清晰的时代角色”的自我确认。
学习是“技进于道”的飞跃:他的职业生涯,完美诠释了从“技术理性”到“价值理性”的飞跃。安全员的工作关乎“技”与“器”,旨在防范风险;而宣讲者的工作则关乎“道”与“魂”,旨在构建信仰。这一转变,是学习促使他看到了超越具体岗位的、更根本的社会价值。
学习是“万物一体”的实践:最终,他的学习观抵达了“民胞物与”的崇高境界。“四为”理念展现了从关注人性本身,到心系人民,再到胸怀人类与中华的不断扩大的同心圆。“利他无我一乾坤”则是这一境界的终极表达,将个人的生命意义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融合,使“终身学习”成为一种深刻的伦理实践和时代担当。
四、细节之魅:于无声处听惊雷
讲稿的成功,极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精选的、充满象征意味的细节,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主题的璀璨光芒。
母亲的“6”与“7”:这是全文最动人的“隐喻”。它不仅是一个关于失学的故事,更象征着一种“永恒的缺失”与“刻骨的渴望”。这个细节,让“学习”这个行为,背负起了一代人乃至一个时代未竟的梦想,也让“一定要好好学习”这句平凡的唠叨,具有了穿透时空的情感力量。
父亲的“竹竿国旗”:“竹竿”的质朴、“亲手缝制”的虔诚与“50年”的坚守,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信仰的最生动的画面。它将宏大的国家叙事,完美融入家庭的日常生活仪式,诠释了“平凡中的伟大”。
大学的“32张证书”:这是一个具体、可感的数据,有力地支撑了“拼命学习”的陈述,避免了空泛。但作者旋即用“但这并不是最让我自豪的”进行转折,巧妙地避免了炫耀之嫌,并将话题引向更深层的精神成长,展现了其追求的层次。
人生的“弃安从宣”:这个抉择细节,是价值排序的生动体现。“安全员”代表着一条稳定、优厚且专业的职业道路,而“宣传者”则意味着一条充满不确定性、需要重新开始的征途。通过“几起事故”与“一代人梦想”、“国家前途”的对比,清晰地展现了他内心价值天平的倾斜。
思想的“三不朽”总结:这是细节运用的最高境界。他将纷繁的实践与思考,高度提纯为中国士人最高的人生理想“三不朽”,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这副十四字对联,将一个现代公民的奋斗,与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完美对接,完成了从实践者到思想者的关键一跃,是其思想体系成熟的总宣言,展现了他非凡的概括能力与文化自信,将整篇发言推向了精神与思想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