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点亮八皖”实践团成员,来到宿州市博物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的专业视角记录着皖北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图为宿州博物馆大门
深入学习:在文物中感受历史脉搏
走进宿州市博物馆仿汉式的建筑,直奔“现代风云”展厅。在淮海战役专题展区,她被一组数据深深震撼——543万支前民工、88万余辆大小车辆、76万余副挑担……“原来‘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不是一句空话,”队员一边拍照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这些数字背后,是人民群众对党和军队的无限信任。”
图为淮海战役专区介绍
在江上青烈士的展板前,队员停留了很久。这位年仅28岁就牺牲的革命者,在狱中写下的《提篮曲》深深触动了她:“作为同龄人,我能感受到他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这种精神穿越时空,依然能给我们力量。”
图为江上青烈士的雕像与资料介绍
创新记录:用技术手段保存红色记忆
作为“点亮八皖”团队的成员之一,这次实践活动为团队开发的“云皖红色文化学习平台”小程序收集了许多素材。
图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拂晓报
“我们正在开发一个‘革命烈士人物信息展示’模块,”队员一边调整相机参数一边介绍,“通过高清图片采集和文字整理,我们要让这些英雄人物在数字世界里‘活’起来。”整个下午,队员拍摄了近200张照片,记录了30多页笔记,涵盖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和彭雪枫、江上青等革命先烈的事迹。
图为队员锁亦菲在讲解大泽乡起义相关事件
青年思考:让红色故事走进同龄人心中
“我们这代人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我们需要用新的方式结合传统讲解讲好红色故事。”
在团队设想中,未来的“云皖红色文化学习平台”小程序,不仅是一个信息展示窗口,更是一个互动体验平台。“比如用AR技术还原淮海战役的场景,让用户能够‘走进’历史或者设计答题闯关游戏,在娱乐中学习革命知识。”
团队成员还计划将这次收集的素材制作成短视频:“各种红色故事特别适合做成3-5分钟的短片,配上动画效果,相信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些革命先驱。”
图为蔡洼会议场景复原
实践感悟:用专业所学服务社会
这次的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对专业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每一行代码背后,都可能让一段历史被更多人记住。
临近傍晚,队员结束了在博物馆的调研,在这之后整理收集的资料,与团队成员一起完善小程序功能:“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线上红色展馆,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能通过手机了解安徽的红色历史。”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点亮八皖”团队成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学以致用”。这次宿州之行,不仅是一次红色教育的洗礼,更是一次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的生动实践。正如队员在笔记中记录的:“用技术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光彩,这是我们这代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使命。”(作者:锁亦菲)